詹詠然在台灣參加世大運網球混雙四強賽時,卻因暈眩宣布棄賽,被網友批評裝病罵翻。圖為「詹家姊妹」詹詠然(左三)與詹皓晴(右一)在台北世大運比賽畫面。本報系資料照/記者余承翰攝影 分享 facebook 世大運網球選手詹詠然因暈眩宣布棄賽,引發網友討論。醫師今天表示,從天冷環境到炎熱的環境,若沒有進行1週到2週熱適應,確實可能出現熱傷害症狀,嚴重甚至會中暑。網球選手詹詠然8月21日在美國參加完辛辛那提女網賽,28日在台灣參加世大運網球混雙四強賽時,卻因暈眩宣布棄賽,被網友批評裝病罵翻。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根據資料顯示,美國辛辛那提市平均氣溫約為攝氏17至26度,台灣28日則是高達36度,運動員面臨如此大的溫差,加上劇烈運動、高溫環境下,應該進行為期1到2週的熱適應,否則確實容易出現頭暈、肌肉無力、全身無力等熱傷害症狀。朱柏齡解釋,「熱適應」(acclimatization)就像是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不論是從熱的地區到冷的地區,或是從冷的地區到熱的地區,都需要經過調整,才能重新適應環境溫度,就連請病假在家冷氣吹很久,突然到戶外運動也需要適應。他表示,一名熱適應不良的運動選手,若在高溫環境下劇烈運動,身體為了散熱,會將原本應該用在肌肉的血液,重新分配到皮膚,這時就會容易累、體能變差,要是硬撐著繼續運動,把血液逼回肌肉裡,皮膚就無法散熱,不僅有可能中暑,也可能使得肌肉細胞壞死,引發橫紋肌溶解症。朱柏齡說,因此如何使用足夠時間,擬定恰當的訓練計畫,使運動員達到最佳的熱適應,對於改善運動員表現及避免熱傷害相當重要,適應期中應逐漸增加運動量,1週後再按正常訓練計畫實施,若離開訓練超過2週,必須重新做熱適應。朱柏齡指出,以溫帶、寒帶到熱帶地區的熱適應為例,適應期間血液容量會上升、皮膚血流量增加、變得容易流汗、流汗量增加、汗液的鹽分濃度降低,同樣的運動,皮膚及核心溫度都會變得比較低,降低熱傷害、中暑風險。不過,他也強調,若是生了一場病得住院休息,或因中斷受訓1、2個星期,重新受訓時等於是新手一樣,得重新進行一次熱適應訓練。

AFCFE24DC9562E67
arrow
arrow

    bl98mv1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